11.03.2018

土耳其 25/6/2018 Undiscovered

25/6/2018

伊斯坦堡
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(Sultanahmet Meydanı) > 托卡比皇宮(Topkapı Sarayı) > 加拉達塔 >  Nusr-Et (撒鹽牛扒店)

拜占庭層是一個古希臘城市,亦即現在的伊斯坦堡(君士坦丁堡)的舊名,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。
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領袖「拜占斯」,直至4世紀中期,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(即拜占庭帝國)的中心,更名為君士坦丁堡,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。
公元670年,拜占庭人在一次重要的勝利後,開始以新月作為他們的記號。以新月和星作記號卻可追溯至古巴比倫和古埃及。

雖然如此,拜占庭還是第一個以新月作國徽的首府。公元330年,君士坦丁一世更在旗幟上加上聖母瑪利亞之星(Virgin Mary's star)。

拜占庭曾經强大,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帝國。自羅馬帝國東西分治後,帝國東部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(相對於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)。16世紀以後,開始稱之為拜占庭帝國,其國民在其一千多年中自稱為「羅馬帝國」。位於歐洲東南部,領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,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。

後來的奧圖曼帝國亦統治過土耳其,到上世紀二十年代由土耳其國父凱末爾,帶領土耳其國民運動並成功在安卡拉建立政府,同時瓦解了奧圖曼帝國,更戰勝希臘。
在建都時,放棄了歷史悠久的伊斯坦堡爾,而另選安卡拉,有去舊迎新的理念。

由古都到現代,伊斯坦堡爾都帶著繁華盛世面貌,古蹟處處。

電車可隨時在伊斯旦堡爾見到,乘搭時亦非常方便,有點像我們的輕鐵。
今次來伊斯坦堡爾已是第二次,而遊覽第一個地方就在酒店附近,是舊城裏的羅馬競技場,曾是拜占庭時期君士坦丁堡的體育和社交中心,現在已叫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(Sultanahmet Meydanı),原來的建築只保存了小許,當時在土耳其語中有時也稱為「馬廣場」或「賽馬場」-hippodrome 源於希臘語的 hippos(馬)和dromos(道路),即我們叫的馬路,由馬變汽車,大家在生活上的進化也差不多。

廣場雖然説是廣場,但沒有紅場那種氣勢,地方不算大,但有很多歷史遺留的古蹟。

廣場有類似的流動小販檔,售賣一些小食。憑樣子看,相信是受規管,有著醒目的帳蓬,食物也堆砌很整潔。





還有粟米,一支大約HK$8.5

德國噴泉(German Fountain)是八角型圓頂的噴泉。於1898年,當時稱日耳曼帝國,德皇威廉二世(German Emperor Wilhelm II)造訪奧圖曼,為了增進兩帝國之間的邦交,特在德國建造,然後將組件運送到伊斯坦堡爾組裝。
到1901年,德國噴泉亭終於建造完成。







在噴泉側,有水龍頭設施。




在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,又名狄奧多西方尖碑(土耳其語:Dikilitaş)是古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(大約公元前1490年),原來安放在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,公元390年,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將其運回君士坦丁堡,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賽馬場(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),現在仍然保存完好。

蛇柱(德爾斐三腳祭壇)
在所有古希臘和古羅馬倖存下來的物件中,蛇柱幾乎擁有最悠久的文字歷史,至少擁有2487年。它是用戰利品所造。蛇柱本稱德爾斐三腳祭壇或普拉提亞三腳祭壇,是一根古代銅柱,它是古希臘三腳祭壇的一部分,最初位於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,在8米高的柱頂曾有3個蛇頭,其頂端是由三個蛇頭支持的金碗。







在公元324年,君士坦丁將蛇柱移往君士坦丁堡,放於賽馬場的中央。在第四次十字軍期間,金碗被破壞或被盜。至於蛇頭,一直存在到17世紀末,其中一個蛇頭的部分
已復原,在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展出。而今天的德爾斐三腳祭壇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,稱為「蛇柱」。

在奧圖曼帝國時期,由於土耳其人對賽車不感興趣,賽馬場原來的用途逐漸被人遺忘。但是,這個地方始終沒有建造建築物,而且還被用於各種慶典活動,例如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兒子隆重豪華的割禮儀式,持續了幾天之久。
在奧斯曼帝國的繪畫中,競技場的座椅和紀念建築仍然完好無損。今天,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的平面和尺度,都大致相當於已消失的賽馬場。
廣場上售賣小食。

從君士坦丁賽馬場走路去大皇宮,沿途有很多食店,有賣士耳其糖果,餐廳等。






大皇宮
托卡比皇宮(Topkapı Sarayı)是位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座皇宮,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圖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行宮,托卡比皇宮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,現今則是觀光勝地。
托卡比皇宮翻譯過來成為「大炮之門」,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,故以此命名。







從大皇宮可以看到金角灣,加拉塔、博斯普魯斯海峽。






回教徒在齋戒月晚上,會聚在一起吃小食,大多是甜點。














加拉達塔








加拉達塔(土耳其語:Galata Kulesi),中世紀的熱那亞人稱之為基督塔,是一座中世紀石塔,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加拉達區,在金角灣以北。是出名的地標,塔高9層、約七十米,當時最高的建築物。
要參觀加拉達塔要排隊,輪候時間不算太長。









加拉達塔的一段歷史
原名基督塔,修建於1348年,當時熱那亞人正在君士坦丁堡擴建殖民地。它是環繞加拉塔熱那亞城堡防禦工事的頂點。目前的塔不應該與老加拉達塔混淆,原來的拜占庭塔樓稱為「大塔」(Megalos Pyrgos),位於不同的地點,守護著金角灣入口的北端。







老加拉達塔在1203年第四次十字軍期間基本上被摧毀。該塔的上半部分在奧圖曼帝國時期經歷過數次修復,自從1717年起,該塔用作觀察火情的瞭望塔。

加拉達塔另有一段歴史,Hezârfen Ahmed Çelebi (1609 - 1640) 是君士坦丁堡的奧圖曼傳奇人物,在旅行家 EvliyaÇelebi 的著作中,敍述了他的滑翔飛行。的
由 EvliyâÇelebi 給 AhmetÇelebi 的標題加上“Hezârfen”意為“一千種科學”,亦即博學。









首先,他利用風力量,以滑翔飛行聞名。當 Sultan Murad Khan (穆拉德汗) - Murad IV 在他的豪宅觀看時,他從加拉達塔頂部滑行,並在西南風幫助下,降落在Üsküdar的Doğancılar廣場,飛越大約3.5公里。

然後穆拉德汗給了他一袋金幣,並說:“這是一個可怕的人,他有能力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。留著這人不利於當時的環境,因此將他流放到阿爾及利亞,他在那裡走完他的人生。
Istanbul Hezarfen Airfield (Istanbul Hezarfen Havaalanı)
現在為紀念這個飛行創舉及個人之不凡及傳奇,伊斯坦堡爾其中一個機場是以 Hezârfen Ahmet Çelebi 命名的。
1965-1967年,該塔進行最後一次修復,並向公眾開放。

餐廳位於頂層。

塔樓樣貌呈圓形身影,由粗糙石塊堆砌出來。
搭樓渾在現代樓房裏。

晚餐在撒鹽撒出名氣的餐廳,叫Nusr-Et,除了吃也同場加影巧手切肉功夫,當然堂堂撒鹽廚神不容易出現。
分店在 Grand Bazaar,大巴扎即舊市場,買一些遊客物品、香料、民族服飾等,不過要注要扒手出沒。





Nusret Gökçe: 暱稱灑鹽寶貝(Salt Bae)土耳其庫爾德人,為一名廚師也是土耳其牛排店主人(Nusr-Et),並在土耳其、杜拜、阿布達比、邁阿密、紐約開設分店,由於他獨特的灑鹽手勢而媒體上爆紅。
Nusret Gökçe 的父親是一名廚師。由於家庭經濟困難,他在六年級時輟學,開始在屠夫那裡當學徒。分店開到紐約,不過負評比較多,相對在起家時的網紅有極大分別。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